淮山源头追溯002之怀山有歧义
在网站的主页第一屏当中,我写道是由于“民国军阀割据形成的信息不通畅造成了,信息传播的“传音不传字”现象的出现”。
网友邮件反驳:“淮山”一词怎么就传播了呢?并给出例证
网友邮件反驳:“淮山”一词怎么就传播了呢?并给出例证
有网友小平给我的960796998@qq.com的邮箱发信说我的这种观点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,因为当时的生产力不发达,没有互联网等高速的信息传播工具,出现“传音不传字”的现象是有可能发生的,但是他问我怎么解释全中国除了北京/天津等传统政治中心和河南省郑州/洛阳/开封与焦作等地称“怀山药”(怀庆府山药)外,全国大部分地区都称为“淮山”的?难道这不能证明信息是流通着的么?
他给了我列举了几个证据:
一是“淮山”一词的最早出处——生于晚清,卒于新中国的中医名家王一仁所著的《饮片新参》,
百科如下:
王一仁,近现代医家(1898-1971年)。原名晋第,曾从丁甘仁学习中医,改名依仁,浙江新安出生。丁甘仁当时在上海办中医专门学校,毕业后悬壶行医。后 与秦伯未、章次公、许半农等创办中国医药学院。曾任上海中医学会秘书长,并主编《上海中医杂志》,所著甚多,且曾与人合辑《神农本草经新注》。

二是“怀山”一词早有典故出处,有包围山陵和怀念山林(谓欲隐居避世)之意,用于指代怀庆府山药恐有歧义,
分别有三处典故:
《史记·夏本纪》:“当帝尧之时,鸿水滔天,浩浩怀山襄陵,下民其忧。”
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广譬》:“开源不忆仞,则无怀山之流。” [3]
明·杨慎《升庵诗话·濂溪诗》:“今之人,口为怀山之言,暗行媚灶之计,良可恶也。”

总结:医家情怀“推敲”定义,简称“淮山”
我想是的,应该是我之前的观点有些片面化,对于怀庆府山药简写成“怀山”,有情怀/有操守的医家是会比较慎重的,写成胸怀的怀字,“怀山”词意广泛,容易造成大众的误解,而改写成同音不同字的淮河的“淮”,此“淮山”由于是新词,不存在其它意义的,这就让人想到道光皇帝赐越南国号的时候将南越(南越在中国早有指代,一般指今越南人民共和国和中国的两广等部分地区)写为越南的典故了。这样一改写,完美地解决了人们对“怀庆府山药”这一道地山药的简称的需求。——淮山
如果您对本篇文章的观点不赞同,请致邮件至960796998@qq.com,给与反驳/批评与指正!
(文章《淮山源头追溯002之怀山有歧义》由怀川山药-淮山网整理发布。)